为逃避跟熟人打招呼,有人努力装瞎28年

原标题:为逃避跟熟人打招呼,有人努力装瞎28年

我是一个有严重“交流恐惧”的人,多数情况下,让我跟其他人交流简直要了我的命。

恐惧的源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图片来源:《海边的曼彻斯特》

大学课堂上的点名,我会紧张。尤其是听着叫到的名字离我越来越近,我会不由得想:

万一点到我的时候我的子哑了怎么办?

万一我发出的声音非常奇怪怎么办?这会不会很丢脸?

上台演讲时,我会恐惧。有时甚至会紧张到控制不住声音的颤抖,听起来仿佛像在抽泣着说话。而台下的人惊诧的眼神会让我更加无地自容。

路上遇见认识的人,我会紧张。尤其是在两个人相隔很远就望见对方时。是应该装作没看见,走近了再打招呼吗?

如果现在打招呼,擦肩而过的时候还要打招呼吗?

我要不要直接低头玩手机,装作根本就没看见她?

但这样她会不会觉得我对她有意见?

做公交车需要和司机喊“师傅这站停一下”时,我会恐惧……

万一我喊了司机没听见怎么办?

喊的太大声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讨厌?

只能安慰自己“下站再下吧,走一站,也不远。

自己一个人去新的食堂、健身房、教室,我会恐惧。总觉得自己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交流能力去面对新环境中有可能发生的的情况。

参加朋友聚会、去亲戚家串门、和不太熟悉的人一起吃饭(尤其是两人以上)我都会恐惧。

在这些场合,我的大脑通常直接宕机,变成只能保持微笑的哑巴......

唯一让我庆幸的是,和我一样患有严重“交流恐惧”的人似乎不在少数,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范围的艰难课题:

西班牙一位女子为了不和人打招呼装瞎28年;在美国,约有74%的人有着不同程度的交流恐惧......

演员杰瑞·宋飞有句很出名的台词来形容这一点:

“根据大多数研究,人们最大的恐惧是公众演讲。第二是死亡。这意味着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去参加一个葬礼,你最好躺在棺材里,而不是念悼词。”

对于和他人交流,为何我们会如此恐惧?

01

过分的自我关注

交流恐惧的人往往会在交流时过分的关注自己的言行,而并非关注交流的内容本身。

比如前文所提到的,当我在路上和认识的人相遇时,我所关注的并非是“打招呼”这件事本事,而更多的是,我该如何做?我这样做合不合适?她会因此怎么看我?

而当我不断的设想将要在我身上发生什么、否定自己本可以自然而然说出的话时,我实际上已经在为自己设限。

而且,通常情况下,你是无法同时关注两件事情的。这意味着,当你将注意力过分放在他人怎么看你、自己的不足之处时,你便无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之上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当在沟通时关注自己。事实上,考虑我们自己是很自然的。但这也意味着其他人都很自然地想到他们自己。

或许,当你因为不知道该怎么说而纠结时,你的交流伙伴也在懊恼自己抛出了“冷场”的话题呢。

图片来源:《无人知晓》

02

对于交流结果的消极设想

让我们恐惧的,往往不仅仅是交流本身,而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设想出来的、交流失败所带来的消极结果。

例如:当你上台演讲时,你很有可能设想出许多灾难般的消极的后果:突然忘词,一句话也说不出,最后灰溜溜地跑下台;在台上出丑,被观众们嘲笑;甚至仅仅是,说的不够流畅,不够好.......

而当这些消极想法控制不住的出现时,你可以尝试用以下问题来挑战这些想法:

◍ 我的朋友会怎么评判我的这些想法?ta觉得这真的会发生吗?

◍ 我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是真的?

◍ 我有什么证据证明这不是真的?

◍ 我所设想的可怕后果真实发生过吗?发生过多少次了?

◍ 我的想法是基于我的感觉而不是基于事实吗?

同时,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很有可能你预计会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也并不是那么糟糕。

不管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不会产生绝对性的、无法挽回的、破坏性的后果。

你不会丢掉工作,一个错误也不会毁了你的生活或健康。如果你真的在演讲或者和他人谈话时“出了丑”,事实上,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发生了什么,也根本不会依据这一次小小的错误来对你做出任何至关重要且不可逆转的恶劣评定。

我们给出了交流恐惧的部分成因与缓解策略。

为了帮助你深入探索自身的交流恐惧,我们开发了测评「全面评估你的交流恐惧」,从当众演讲、权威交流、陌生交流和一般交流四个维度剖析交流恐惧。同时,也会为你制定了专属的成长指南,帮助你提升对不同情境下交流的掌控。

「测一测你的交流恐惧水平」

👆扫码立即领取测评

-你将获得-

1.你的交流恐惧水平分

2.你的恐惧结构地图分析

3.你的定制个人成长报告

-适用人群-

1.想判断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交流恐惧

2.想要探索自己恐惧交流的原因

3.想知道自己在与人交流中的表现如何

4.希望获得改善交流恐惧的建议

参考文献

————————

Boal, H.L., Christensen, B.K., & Goodhew, S.C. (2018) Social anxiety and attentional biases: A top-down contribution?. Atten Percept Psychophys 80, 42–53 . https://doi.org/10.3758/s13414-017-1415-5

Bunnell B. E., Joseph D. L., & Beidel D. C. (2013) 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Inventor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7(1):84-91. DOI: 10.1016/j.janxdis.2012.09.001.

Hugh-Jones, S., Beckett, S., &Tumelty, E. (2020) Indicated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for anxie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programs. 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 https://doi.org/10.1007/s00787-020-01564-x

Turner, S. M., Beidel, D. C., Dancu, C. V., & Stanley, M. A. (1989). An empirically derived inventory to measure social fears and anxiety: The Social Phobia and Anxiety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A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1),35-40.https://doi.org/10.1037/1040-3590.1.1.35

责编:kk

▽ 点击阅读原文

测一测你的交流恐惧水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