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赛更适合李月汝。在土耳其联赛的经历结束后,李月汝迅速转向WNBA,加盟了西雅图风暴队,并签署了一份底薪合同。不过,从赛季开打至今,她大多数时间只能在替补席上呆着,偶尔在比赛末段才获得一点上场机会。坦白讲,作为中国女篮的顶尖中锋,李月汝如今确实面临着一定的发展瓶颈。
诚然,李月汝在巴黎奥运会上的表现相当稳健,许多媒体都将她视为榜样,赞扬她“为了追求更加卓越的篮球水平,主动放弃了在国内的良好待遇,寻求国外的发展机会”,将她捧上了一个颇高的 pedestal,仿佛她已成为中国女篮的典范。然而,实际上这份“光环”给她带来的压力也不小。许多并不熟悉情况的球迷们甚至跟着煽动,认为能在WNBA打球就好比考上了顶尖大学,确实令人想当然。但在我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WNBA真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吗?
WNBA实际上是在1996年成立的,最初是NBA的“附属品”。但该联盟因为长期亏损,最终将所有权转售给了第三方和NBA所在城市的球队。随着经营模式的变革,一些球队被迫迁移,整体经营不善,因此这样的背景下,至今联盟也近30年了,但参赛球队仍牢牢定在12支之上。
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李月汝为何需要回国,或者为什么她选择在夏天回到国内打比赛,冬天再去欧洲征战。首先,值得考虑的是李月汝的年龄。1999年出生的她,现在正处在职业生涯的黄金期,身体状态和技艺都达到了最佳水平,这段时期应当用于巩固和完善技术,而非单纯提升。如果无法获得比赛上场时间,那一切努力都将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若李月汝完全按照美国的方式打球,她的职业生涯可能会大打折扣,毕竟最终拼的还是身体素质,这极为不划算。因此,篮球风格的差异便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比赛确实能提升个人水平,但中美篮球风格和节奏截然不同,李月汝需要适应多样的打法,以实现更全面的提升。回国比赛不仅能够保持竞技状态,还能好好融入国家队的战术体系,而冬季前往欧洲则是另一种新的锻炼契机,既能带回经济收益,也能学到更多的篮球知识和技巧。
至于篮球风格的差异,确实是有其根本原因。由于身体条件的差异,美国、欧洲和亚洲球员在打球风格上各有千秋。这种差异几乎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改变难度很大。相较于美式篮球,亚洲和欧洲的球员更倾向于团队协作,而美国黑人球员则因其出色的身体素质常常面临更多个人单挑的机会。如果你对此存在疑问,那我建议你先暂时不继续阅读。
李月汝归根结底还是一名团队型选手,因此她在土耳其打球时显得尤为适应,感到十分自在。
另外,商业因素在这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媒体总是喜欢将商业利益提到首位,但这种想法其实并不靠谱。他们常将NBA与WNBA混为一谈,例如在2020年的薪资帽中,WNBA最高年薪仅有50万美元,而像李月汝这样的选手年薪却仅为6万美元。在如此工资水平下,究竟能展现出多大的商业价值?
那些电视台宣传每场比赛都有丰富的转播观众,甚至声称全球有数十亿人观看,你会相信吗?亲爱的朋友们,看看平时你们能看到几场WNBA的赛事?
此外,你要是说美国女篮球员真的具有那么高的商业价值,那为何仍有球员不得不打两份工呢?比如坎贝奇的情况就是一个明证。许多媒体,无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心之失,往往喜欢将WNBA渲染成与NBA相提并论,实在有些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