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学习频道最新文章 学习频道最新文章

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阅读教学

——朱煜名师基地(临港)教学活动

612日,朱煜名师基地活动明珠临港小学举行。本次活动是本基地第一次面向临港新片区全体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展示。基地主持人朱煜老师为大家执教了五年级阅读课《桂花雨》,并作了《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单元教学》的精彩讲座。浦东新区朱煜名师基地学员、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朱煜名师工作室学员、临港新片区小学语文教师与会另有本市、外省700位教师通过网收看直播

【课堂探幽】深度解构《桂花雨》,品悟文本情与韵

活动伊始,朱煜老师为大家执教展示《桂花雨》。朱老师巧妙引导学生走近文本,聚焦作者笔下的“物”——桂花。他通过一系列问题,如“桂花有什么特点?”“它呈现出怎样的样子?”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中的桂花形象,为后续的情感体悟奠定基础。

随后,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品读文本语言,探寻字里行间蕴含的“情”。他抛出诸如“作者对桂花怀有怎样的感受?”“童年时代摇桂花时,作者心情如何?”“成年后为何常去赏桂花、给母亲捡桂花?”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作者对桂花的深厚情感。

该课文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作者借助事物抒发感情。“借物抒情”这一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认知障碍,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搭建了一个可视化的支架——板书图示。借助板书图示,朱老师将“借物抒情”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把作者借桂花抒发情感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讲座启智】新课标引领下,聚焦表达形式的语文之道

朱老师对新课标、教材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在讲座,朱老师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落实途径是教表达形式。朱老师列举了不同学段的课文,向我们传达了教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关注表达形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低年级来说,抓住标点进行朗读指导是一种关注表达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师可以关注小蝌蚪叫妈妈中的逗号,体会背后的语言情境。

对中高年级来说,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比较和发现是常用的关注表达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乡下人家》为例,通过比较“可爱多了”和“可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秘密,体会表达形式的特点。

总而言之,关注表达形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从而提升他们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心得共鸣】师者共话,语文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王燕:观摩朱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深感其教学设计的精妙与育人理念的深耕。课堂以问题为思维引擎,从为什么不用《桂花》做课题” 这一核心疑问切入,如涟漪般层层展开对文本情感的探寻,让学生在主动思辨中触摸文字背后的乡愁。

时间轴的巧妙串联更是点睛之笔,以“童年摇花——成年忆花” 的脉络梳理全文,既帮学生建立清晰的叙事框架,又通过时空对照自然引渡到“思乡”主题,如串珠成链般让散碎的场景凝成情感整体。

而多元朗读的设计堪称一绝,从自由读的感知、范读的引领到配乐想象读的沉浸,学生在声音的起伏中与文本共振,既习得朗读技巧,更让“摇花乐”“故乡情” 透过字音直抵心灵。整堂课如春风化雨,在问题、线索与诵读的交织中,既落实了语言训练,更滋养了文学感悟力,为素养导向的课堂提供了生动范本。

叶子杰:这篇课文“借物抒情”为核心目标。我以往上这节课,只会讲“物”,要把物跟情连接起来的时候,就比较生硬。但是朱老师今天引导学生系统把握内容之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三重朗读(引、品、演),带领学生沉浸文本,多维度、深层次地体悟了从“摇花乐”到“思乡情”的丰富情感。特别是在“演读”后的生成处理和通过“改题”使得学生思辨过后,对于情的部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不仅“借物抒情”这一抽象概念讲清楚,而且是水到渠成的,有思考有体验地讲透彻了。

马倩:朱老师的这节课紧扣文本语言,引导学生从平凡词句中体会深厚情感,教学设计细腻扎实,既注重语言品析,又关注情感熏陶,充分体现了散文教学的韵味与深度。

朱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笨笨的”“没有不”等看似普通的词语,例如,“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一句,学生从“笨笨的”一词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宠溺,而“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则通过双重否定强化了情感。继而由扶到放,再让学生默读58段自行圈画、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看似普通的词语表达中蕴含的亲切与喜爱。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白,真挚的情感往往藏在最朴实的语言中。朱老师对于单元语文要素的把握也非常到位,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作者如何借助事物表达情感”,朱老师从桂花的特点入手,再回忆童年的“摇花乐”,最后体会到思乡之情,最后以“图示”板书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散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思路。

季吉:聆听了朱煜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我深刻体会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朱老师没有炫目的技巧,只有朴素精准的语言,却让文字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语文教学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朱老师以桂花雨为媒,巧妙地将单元目标融入情感体验中,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滋养。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张智怡:在教学过程中,朱煜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高年级需训练学生概括篇章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他通过巧妙设计,提供三个时间节点的填空,让学生补充桂花不同时期的盛况。我认为这一设计极为精妙,填空句相对独立又能按序连接,形成桂花开落的时间轴线,把阶段事情变成完整事情。因为学生既可用课文语句,也可自由组合散落句子,使不同能级的学生都能表达,实现多元呈现、差异互补。朱老师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更是细腻入微。在引读环节,他不事先分配朗读部分,让学生全凭节奏和语感来判断,在他极具感染力和示范性的朗读带动下,学生全情投入,课文叙述与朗读节奏高度契合,桂花的香气仿佛弥漫在教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