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消灭了儿子的“委屈感”,他终于戒掉了手机瘾

01

我家儿子上初一,真是越来越不服管了。每天放学回来,就要找我们要手机,作业也不认真写,抱着手机玩个不停。

只要我一提学习,他立马拉下脸,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要是我再催促,或者敢拿他手机,人家直接就甩脸走人!那副“劲劲儿”的样子,能把我给气死!

我也是暴脾气,也不惯着他这臭毛病,实在不听劝,我也有办法治你!

我给班主任打了个电话,请求“重点关注”儿子,只要他不认真学习,尽管收拾。我就不信了,他还能翻了天不成。

那会,我还在心里暗暗得意。哼,小子,学校家里双面夹击,看你还怎么横!

可谁知道,过了一阵儿,非但没把儿子给“治”好,他反而变本加厉,越来越不像话了!

别说让他多学点了,现在,他连作业都不认真写了!看到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我气死了,把他狠狠熊了一顿。

没想到,他还理直气壮地跟我顶:“我全都写完了啊,又不是没写,他就是针对我!天天就知道批评我!怎么不说其他人呢?!”

更让我火冒三丈的是,儿子居然学会了半夜偷拿手机!

我明明记得,把旧手机放得好好的,他竟然能翻出来!还偷偷摸摸拿到屋里,不声不响地玩一夜!

结果第二天上课,老师直接拍照片发过来:熊孩子正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呢!

我当时气得眼前直发黑,恨不得立刻冲到学校把他从桌子上揪起来!

后来,无论我怎么严防死守,跟老师“统一战线”,全都白费!儿子的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了。

他一天到晚净琢磨着,怎么跟我斗智斗勇,好多玩会儿手机。

眼看儿子一天天消沉下去,上课打瞌睡,作业糊弄事,成绩一次比一次差,我也开始着急了。

再这么下去,这孩子就彻底废了!

于是,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真出问题了?要不怎么我越是管他,他就越跟我对着干呢?

02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解释孩子为什么沉迷手机、网络成瘾的关键词——“委屈感”。

很多孩子玩手机看似是上瘾,实则是一种“报复性娱乐”。

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白天工作累一天,回到家还得照顾孩子,辅导作业。

好不容易忙完一切,等孩子睡了,才觉得终于有了点自己的时间。

然后就抱着手机不撒手,刷剧、看小说、玩游戏,明明知道该睡了,就是舍不得,非要熬到眼皮打架才罢休。

这就是在报复白天的辛苦和压抑,在找补那份属于自己的自由和快乐。

孩子也是一样!白天被各种规矩纪律压得喘不过气。

回到家,本以为能松口气,结果家长又是一轮新的“监视”和“控制”,催作业、催练琴、催这催那,连玩一会儿手机都要被念叨半天。

孩子也会觉得委屈!他会觉得自己像个被奴役的工具人,生活里没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乐趣。

这种“委屈感”越积越多,孩子就会想办法反抗,想办法找补。

手机就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快乐源泉啊!你越不让我玩,我偏要玩!你越管我,我越要找到空子钻!

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报复”。孩子用沉迷手机的方式,来报复那些让他感到委屈和压抑的人或事,来宣告“我的快乐我做主!”

我猛地一惊,回想自己对他的种种行为:在学校拜托老师使劲管,在家我又是各种严防死守,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监控之下。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为了他好,实际上却是在把自己跟儿子的互动模式,变成了“猫抓老鼠”——我每天就想尽办法抓他,他想尽办法躲藏。

仔细想想,有时候令我生气的,并不是儿子真的犯了多大的错,而是他越来越有想法,不听话、不服管的样子,我实在接受不了。

所以,就想用更强硬的手段把他压下去。

我盯得越严格,儿子的“委屈感”就越重,他对掌控自己生活的渴望也就越强烈,于是就越要通过手机发泄,来找回平衡。

现在,我终于明白:想要真正解决儿子的手机问题,靠堵、靠压、靠控制,是根本行不通的。

我必须先消灭他内心深处的“委屈感”,把属于儿子的“掌控感”和“价值感”还给他。

让他从心底里觉得生活是自己的,是值得热爱的,而不是被别人操控的。

具体从以下3点入手:

03

1、把掌控权还给儿子,让他感觉到“我说了算”,找回价值感,心里的委屈就会减少

以前,我总觉得儿子小,什么都不懂,学习计划我来定,作息时间我来安排,连穿什么衣服有时候我都要干涉。

这么一来,儿子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现在我想通了,得放手,让他自己做主。于是,我跟儿子敞开心扉,好好地聊了一次:

儿子,这段时间妈妈一直在学习,也在反思。之前,我确实管你管得太多了,把本该属于你的事情,替你做了。

现在你也是大孩子了,从今天起,你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自己来安排吧。

儿子将信将疑地看着我:“真的?那我要是安排不好呢?”

我笑着说:

没关系啊!重要的是你自己去尝试,去体验,然后慢慢调整。

妈妈会支持你,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天天盯着你、催你了。

但前提是:你得保证作业按时完成,第二天上课不能迟到或者打瞌睡。

儿子点点头,爽快得答应了,还不放心地叮嘱我:“妈,你可得说话算话啊!”

说实话,我忍得比较艰难。一看他放学回来先奔着手机去,我就想张嘴,但是忍住了。

就这么一直熬到晚上9点,儿子总算开始写作业了,我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刚开始,儿子确实有点“放飞自我”,手机玩的挺嗨,作业拖到很晚,周末也玩得比较疯,但好歹完成了。

后来一次周末,他因为玩得过于专注,把写作业的时间留得太少,导致作业没写完。

我没有像以前那样落井下石,而是等他情绪平复后,问他:“感觉怎么样?下次我们怎么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他自己反思了半天,说:“还是应该先写作业再玩吧,要不然收不住。”

我发现,当我不再给儿子制造压力,控制他时,他心里的委屈感少了很多,整个人也变得更理智、更冷静,可以理智地思考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2、用快乐取代快乐!让孩子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带来的满足和充实,他自然会远离虚拟世界

过去,我们陪儿子的时间很少,一门心思都扑在他学习上,搞得家里气氛挺沉闷、挺压抑的,一点儿快乐的感觉都没有。

儿子也觉得待在家里没意思,动不动还要挨说、被批评、指责,找不到归属感,才会钻进虚拟世界。

如果家长能够多陪孩子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孩子也不会沉迷手机。

于是,我计划每周安排固定时间,全家人一起做点什么。

我提议一起看纪录片,结果被儿子无情拒绝。

我直接问他:“你想干啥呢?”

儿子想了半天,小心翼翼地说:“要不……咱们一起打游戏?”

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笑着问:“可以!你想打什么游戏啊?”

儿子说:“我看老爸那里还有一个小霸王游戏机,还有好多游戏卡,我很早就想玩玩了,一个人玩又没意思,我们可以一起玩。”

老公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起来,赶紧把床底吃灰的游戏机拿了出来。

那天,我们一家玩到了半夜,玩了很多久违的小游戏——坦克大战、魂斗罗、影子传说......

特别是老公跟儿子,他俩很久没有那么亲密的放声大笑了。

后来,我们的“家庭时光”的项目越来越丰富:看电影、打牌、骑行、打羽毛球、顿大餐……

我发现,当儿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了足够的快乐和陪伴,他对手机的依赖真的在慢慢减少。

3、设定底线,合理引导手机使用,教会孩子如何与手机和谐共处,做到自我管理

完全禁止孩子接触手机,根本不现实。

我们的目标是教会他如何与手机和谐共处,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

我们一起商定了手机使用的“家庭公约”:

(1)手机不进卧室,这是底线。晚上睡觉前,手机必须放在客厅充电。

(2)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果因为手机,影响了学习,比如作业完不成、上课打瞌睡、成绩明显下滑,那么手机使用权就要受到限制。

而且,每周我们会开“家庭会议”,一起聊聊这一周手机使用的情况。

儿子说感受,我和他爸也谈谈观察到的情况,共同评估手机使用是否“健康”,是否需要调整。

我特别强调:

儿子,这个过程不是妈妈要控制你,而是我们一起学习怎么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

以后你长大了,会有更多更复杂的事情需要你去平衡,现在学会管理手机,就是为以后打基础。

就这样,坚持一个月下来,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真的变了!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门心思就扑在手机上。虽然还是会玩,但能到点就停。

我知道,那个曾经被“委屈感”包裹,用手机来武装和报复自己的少年,终于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和价值感。

而我,也终于从一个焦虑的、只会用强权控制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学会倾听、懂得放手、能和他并肩作战的伙伴。

来源:青春期父母学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发布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