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铅山闲居的日子里,辛弃疾常常独自徘徊于山水之间。这位曾经叱咤沙场的将领,如今只能在园亭中寄托情怀。某个春日,他独坐停云堂前,听着潺潺溪水,望着苍翠山色,忽然觉得眼前景物都带着灵性,仿佛特意来与他作伴。这样的时刻,让他想起数百年前同样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想起那首著名的《停云》诗。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寄寓深情的词作。此时的辛弃疾,经历了宦海浮沉,看透了世态炎凉,身边故交零落,壮志难酬。他将这些复杂心绪都倾注在词中,既有英雄迟暮的感慨,又有超然物外的洒脱,更透着一股倔强的狂傲。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晚年辛弃疾的精神世界,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豪放词人如何在孤寂中寻找慰藉,在失意中保持傲骨。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辛弃疾〔宋〕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
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壹】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
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
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
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释义:序言交代了写作背景。词人曾为城中园亭题词,某日独坐停云堂,山水之美仿佛主动与他作伴,于是写下此词,模仿陶渊明《停云》诗中思念亲友的意境。
独处时,自然往往成为最忠实的伴侣。溪声山色并非无情物,它们会在寂静中悄然靠近,填补无人对话的空缺。这种感受,或许只有经历过长久孤寂的人才能体会。
陶渊明当年写《停云》,也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对着空山怀想远方的故人。而此刻,同样的山,同样的水,跨越数百年,依然以相似的方式抚慰着另一颗同样怅然的心。山水无言,却比许多言语更懂人心。
【贰】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释义:词人感叹衰老,故友凋零,白发徒长,对世事只能付之一笑。自问何物能让自己欢欣,最终发现唯有青山与自己相看两不厌,彼此情态相似。
人到了一定年岁,许多热闹渐渐散去,曾经熟识的面孔一一隐入时光深处,只剩寥寥几个还在身侧。面对这样的境况,有人悲叹,有人释然。而词中的态度尤为特别——既然人间万事已不足挂怀,不如转向青山。青山不会离去,不会改变,它只是静静矗立,与人对望。这种默契,近乎一种无声的对话。
你凝视它时,它也在凝视你;你欣赏它的苍翠挺拔,它或许也在欣赏你的从容淡然。这种相知,比许多浮于表面的交情更为深刻。
【叁】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释义:词人独坐饮酒,遥想陶渊明当年写《停云》诗的心境,讽刺那些追逐名利之人不懂酒中真意。
独酌时,思绪最容易飘远。一杯酒,一扇窗,就能让人想起千百年前同样独坐的身影。陶渊明饮酒,饮的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淡泊;而词人饮酒,饮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看透世情的通透?
那些在名利场中奔走的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为何有人宁愿独对空山,也不愿跻身繁华。酒中的滋味,只有慢下来的人才能品出真意。它不是简单的醉意,而是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
【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释义:词人回首长啸,风云为之涌动。他不遗憾见不到古人,只遗憾古人见不到自己的狂放,最后感叹世上真正懂自己的人寥寥无几。
有些话,只能说给懂的人听;有些狂放,只能展示给值得的人看。长啸一声,风云变色,这种豪情并非人人都能领会。而那些真正理解的人,或许早已不在身边,又或许从未出现过。
词中的'恨古人不见吾狂',并非真正的遗憾,而是一种自信的宣告——即便无人喝彩,也要活出自己的模样。最后的'二三子',既是欣慰,也是淡淡的怅然。人生路上,能有一两人真正懂得自己,已属难得,何必奢求更多?
《平凡的世界》续集《平凡的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