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的一篇痛斥烂尾影视剧的文章,直接点燃了观众积压已久的怒火。
虽然全文没有提及《以法之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波锐评刀刀见血,全部扎在这部剧的痛点上。
官方这次总算是替观众出了一口恶气,毕竟开局王炸、结尾成渣的烂尾剧,这些年都快成标配了,观众追剧追到最后都恨不得给编剧导演寄刀片。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国产剧总爱烂尾?
烂尾剧的三大“绝症”
现在观众之所以痛恨烂尾剧,其实是痛恨影视剧结尾的三个“绝症”。
这第一个“绝症”,莫过于“逻辑崩坏”,这也是最明显的一点。
在《以法之名》里,万海作为全剧核心冤案的主角,明明到最后都快要沉冤得雪了,铺垫了足足三十多集,最后莫名其妙被一个护士给弄死了。
关键是这个护士出现得实在太过突兀,根本没有足够的动机铺垫。
专案组也是,看似忙前忙后,可到最后基本上就是在等反派内讧把线索送过来。
这种剧情,简直就是在把观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这种毫无逻辑的为了收尾而收尾的大结局,只能用“高开低走”和“虎头蛇尾”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很难不让观众生气。
第二个“绝症”,就是很多影视剧中都能看到的“注水”问题。
一集只能卖一集的钱,但是一集批成三集卖,那可就是三倍的收益了。
可明明故事主线已经定下,内容只有那么多,如何扩充剧情呢?只有注水。
一个方法就是无关紧要的支线任务多多益善,主角跑了半天的路,发现对推动案情毫无帮助。
再者就是疯狂使用“回忆杀”。
《以法之名》里就是这样做的,动不动就闪回,到了大结局还在带观众回忆。
这样搞的结果就是,节奏全乱了,情绪根本没法连贯起来。
烂尾剧的第三个“绝症”,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就是价值观混乱。
还是《以法之名》,万海、秦峰这些角色全都死光了,大反派江旭东就判了10年,兰景茗仅仅受到处分。
这种“善无善终,恶无恶报”的设定,不就是在强行搞出一个“暗黑结局”吗?
美其名曰“反映现实”,实则是偷懒敷衍。
前期渲染了那么久的正义感和使命感,到了结局这样一搞,整部剧瞬间就垮了下来,搞得价值观都跟着扭曲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些剧非得烂尾?难道编剧们真的不会写结局吗?
资本、编剧、观众的“三角杀”
烂尾剧的诞生,并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资本、编剧、观众三方博弈下的畸形产物。
这其中,资本无疑是最大推手。
导演拍影视剧可能是为了名气,为了艺术,但资本投资影视剧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钱”。
为了多卖广告,拉高会员的观看时长,资方通常会要求对内容进行注水。
《海上牧云记》原著也就20万字,最初也只打算拍三四十集,结果硬生生被拉到了75集,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拍得好?烂尾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然编剧的功力不足才是硬伤。
近年来宏大叙事的片子最吸引人,可前期铺陈宏大,后期没有一定水平的话,根本收不住线,只能靠“机械降神”。
要是破案全都靠“内讧”“巧合”的话,专案组就形同虚设,根本体现不出任何侦查能力。
就算是处处埋下伏笔,可没法回收这些伏笔的话,依旧会给人一种故事还没有讲完的错觉。
好的编剧自然是能够走一步看十步,最后完美收官。
可功力不够的话,一步一思都做不到就学人家高瞻远瞩,给人的不是惊艳,而只能是混乱。
观众的口味自然也在这场博弈中推波助澜。
大数据时代,平台早就能通过各种数据推算出观众的偏好。
可这种推算总归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机器推算出的东西也总是逃不过套路化。
“虐主角”能上热搜,编剧就疯狂发刀;“疯批美人”成了热点,那就让美女都去演疯子。
结果导致重点不明,主线不清,看似迎合了观众的喜好,实则为了迎合而牺牲了合理性,反而会让观众厌弃。
当创作被流量绑架,烂尾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还能抢救一下
想要解决烂尾剧的问题,也不是不行,就是比较困难。
首先要解决的,是注水的问题。
看看近几年的精品短篇影视剧,比如只有12集的《漫长的季节》,节奏紧凑,没有注水,观众看完自然会留下口碑。
甚至因为太过精彩,一来会吸引很多不关注影视剧的路人,二来会让很多粉丝二刷三刷。
到头来,观影时长甚至会超过那些注水的长剧。
想要做到这一点的话,必须先解决资本干预问题,要让创作主导权掌握在编剧手中。
只要是对于作品有一定追求的编剧,肯定都是想留下口碑佳作的。
可现实就是今天这个人要在剧本里注水,明天那个人要在组里塞个关系户,后天又来一个嫌戏份太少的演员。
一来二去,再好的剧本也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当然还得善于利用观众的反馈。
观影后的真实评价当然是有用的,可以根据那些评价来决定接下来的创作方向。
可是那些评价始终落后了点,不如在正式上映之前,先采用点映的方式,收集评价,然后根据观众反馈进行修改,肯定能提高影片的艺术性。
只是谈钱伤艺术,谈艺术又伤钱,这种法子肯定会让剧组损失部分利益,恐怕也只有少数有追求的剧组才会考虑。
其实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法子,那就是加大审核力度。
在审核的时候,就把那些烂尾的剧给刷下来,电视上根本就看不到的话,自然就不必再受其扰了。
这样还能倒逼产业升级,提高精品剧的产量,真正做到“良币驱逐劣币”。
结语
央视这次锐评烂尾剧,虽然没点名《以法之名》,但句句戳中行业痛点。
观众早就受够了虎头蛇尾的敷衍作品,烂尾不是“艺术选择”,而是创作失控的结果。
希望国产剧能真正重视剧本质量,少点注水,多点诚意。
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烂尾剧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下次再拍烂尾剧,可别怪观众不买账了。
部分参考资料:
央视网文娱评:拒绝烂尾成为影视剧的归宿——央视网文娱
热播剧被批“烂尾”!导演发文回应:反省中——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