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年来,这个岛国让堂堂中华憋了无数次气,从未真正俯首称臣。
今天,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已成长为让对手胆寒的钢铁巨人。
戴旭一句话撕开历史伤疤:从来没有单独战胜,意味着什么?这次还会重蹈覆辙吗?
大校一句话,为何捅破天?
戴旭这话一出,整个网络都炸了锅。支持的人说他道出了历史真相,反对的人担心他在煽动情绪。
这位解放军空军大校可不是一般人。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写过《C形包围》这样的硬核著作。
说话向来硬邦邦,不绕弯子。这回他捅的这个马蜂窝,真够大的。键盘都快敲冒烟了,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
说他对,心里不痛快;说他错,又拿不出反驳的证据。这事儿把大家都说分了家,挺有意思。到底啥叫"彻底战胜"?"永绝后患"是不是太狠了?这话让14亿人都坐不住了。
仔细琢磨戴旭这话,还真不是随便瞎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咱们跟这个邻国交过手,确实没有哪一次是凭一己之力把对方彻底打服的。
要么有盟友帮忙,要么在别人家地盘上打,要么压根就没打赢。这个统计数据一摆出来,确实让人震撼。
从唐朝的白江口之战,到元朝两次征日,再到明朝援朝抗日,每一次都有点"功亏一篑"的意思。最痛的是近代,甲午一战咱们被按在地上摩擦,抗日战争虽然胜了,但靠的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戴旭说的"从没单独彻底战胜",指的就是这个。咱们是战胜国,却不是那个一锤定音的角色。
1300年血泪账,为啥总是差一口气?
翻遍史书,这个发现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为啥总是功亏一篑?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先说地理因素。海洋这道天然屏障,在古代确实是个大麻烦。没有强大的海军,想要跨海作战简直是送死。
元朝两次征日,忽必烈派了十几万大军,船队铺天盖地。结果呢?台风一来,船毁人亡,全白瞎了。
这能怪咱们吗?老天爷不给面子,确实没辙。可日本那边却把这当成了"神风护体"的铁证。
觉得自己天命所归,不可战胜。这种心理暗示,影响了他们好几百年。再说技术差距。关键时期,总是技不如人。甲午战争那会儿,北洋水师装备看着不错。
"定远""镇远"铁甲舰威风凛凛。可人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军队训练有素,装备更新换代快。
咱们这边呢?军费被挪去修颐和园了,炮弹都凑不齐。最要命的是清朝那会儿,上下一片糜烂。军官忙着捞钱,哪有心思打仗?邓世昌倒是硬气,可个人英雄主义救不了整个败局。
还有个国际环境的问题。咱们总是在复杂的博弈中处于被动。要么被人算计,要么被人利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最终胜利了,但那是因为日本同时跟美国、苏联开战,四面楚歌。
今时不同往日,这回真硬气了!
现在的情况跟过去确实不一样了,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已经今非昔比。
军事实力方面,中国现役军人200多万,国防预算几千亿美元。东风导弹能打几千公里,精度高得吓人。
海军有了航母,辽宁舰、山东舰下水,舰载机嗖嗖起飞。空军的歼-20隐身战机早就服役,技术水平世界一流。
反观日本,自卫队总共才25万人,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虽然装备先进,但规模有限,打持久战肯定吃不消。
经济实力更不用说,中国GDP早就甩日本几条街。工业能力、人口规模、资源储备,全方位碾压。
有个成功例子,挺值得咱们琢磨。抗美援朝那一仗,咱们可是实实在在地单干赢了。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合国军,中国人民志愿军硬是把他们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
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硬气,让全世界都刮目相看。装备差,条件苦,可政治意志坚定,战斗意志顽强。
这一仗证明了一个道理:中国人不是打不赢仗,关键是要有决心,有准备,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再看看德国和日本对历史问题的不同态度。德国是彻底低头认罪,深刻反思,跟欧洲各国实现了和解。
日本呢?到现在还在装无辜,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军国主义思想的根子没挖干净。
戴旭说的"未来可一战",从实力对比来看,确实不是吹牛,中国现在有这个底气和能力。
一战定乾坤,还是握手言和?
但问题是,打仗这事儿值得吗?戴旭说的"一战永绝后患",真的意味着要兵戎相见吗?
从他的其他言论看,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有能力打,不一定要打;能够震慑,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关键在于让日本人彻底明白,军国主义那套已经过时了。现在的中国不是甲午时期的清朝。
也不是抗战时期的民国,而是完全有能力独自应对任何挑战的现代强国。
当然,和平发展依然是最好的选择。中日经济联系密切,年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打起来对谁都没好处。但和平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的退让妥协。
更关键的是,咱们有了完整的核威慑能力。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让任何敌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日本呢?完全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自己连颗核弹都没有。而且,中国GDP是日本的近3倍。
工业产值更是碾压级别的优势。日本90%的能源依赖进口,一旦海上通道被切断,整个国家就得瘫痪。
戴旭的话更像是给日本的一个明确信号:这次不一样了。中国有实力、有决心,也有智慧。
选择合作还是对抗,主动权在日本手里。但千万别误判形势,以为中国还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弱国。
历史的机会窗口不会永远敞开,和平的橄榄枝也不会无限期伸出。这种实力基础上的新平衡,才是东亚和平稳定的长久之计。
不是靠示弱换来的和平,而是靠实力赢得的尊重。戴旭的"一战论",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威慑,而不是好战的冲动。
结语
戴旭这话虽然刺耳,可确实戳中了咱们的历史软肋。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示弱换来的。
未来中日关系不会是简单对抗,而是实力基础上的新平衡。相互尊重,但前提是对等实力。
历史的账该怎么算?和平的路该怎么走?面对这个千年难题,你觉得咋办?
#军事国际AI创作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