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四光发现了大庆油田?院士不平:我们不能忘了匈牙利人
在中国提到油田,大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大庆油田。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大庆油田对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初期,中国被冠以“贫油国”的称号,西方国家对此更是满怀疑虑。然而,新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石油,寻找油田成为了当时国家的首要任务。
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石油贫乏的偏见。从大庆油田投产至今,它累计生产的原油超过了25亿吨,这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
提到大庆油田的发现,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地质学家李四光。这自然不无道理,因为作为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的地质学成就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实际上,李四光的功劳虽然巨大,但他并非唯一的功臣,背后也有很多人集思广益、共同努力的结果,甚至包括匈牙利的地质学家。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李四光也应邀担任了政协委员。然而,那时的他还在英国,且遭遇国民党的威胁。尽管如此,李四光依然毅然决然地决定与妻子一同返回大陆,并且在1950年5月6日成功到达北京。由于李四光的地质学造诣,政府对他十分尊重。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原定召开全国地质会议的时间要等李四光回国后再举行,并亲自去看望李四光夫妇。此后,李四光分别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东北地质学院院长、地质部部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
1953年12月,毛主席在菊香书屋亲自接见了李四光,讨论的主要议题就是中国的石油问题。会中,李四光对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的疑问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强调中国石油资源的潜力巨大,且前景光明。他建议开展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毛主席也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等地进行石油普查勘探。
1954年,李四光提交了关于中国石油勘探的报告,其中提到“新华夏系构造带的主要凹陷带,对于储油条件极为有利”。随着石油普查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好消息频频传来,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黄汲清和谢家荣两位先生的贡献。
黄汲清和谢家荣分别是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的技术负责人,黄汲清甚至绘制了一张详尽的《我国含油气远景分布图》。1955年,他们共同提出了在多个沉积盆地,包括准噶尔、吐鲁番、柴达木、鄂尔多斯等地进行石油勘探。值得一提的是,黄汲清还多次向地质部上书,要求勘查被遗漏的松辽平原,最终松辽平原的石油资源也得到了证实。
在这一期间,由于中国技术工人不足,政府还特意邀请了匈牙利的地质勘探队来协助勘探工作,并进行技术培训。匈牙利队精湛的技术,结合黄汲清和谢家荣的规划,最终使松辽平原的石油储藏得到了确立。他们在松辽地区发现了长垣背斜构造,并通过钻探发现了油砂,确认松辽平原确实是一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的首喷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的正式发现,也意味着中国“贫油”的标签被彻底抛弃。从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来看,这更应该看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单单归功于李四光一人。
那么,为什么李四光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占据了如此显眼的位置呢?这与李四光个人的身份、他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和表扬,以及地质学领域的特殊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在1978年,黄汲清院士曾向邓小平提出,石油的发现与地质力学并无直接关系,许多勘探工作也采用了黄汲清的地质构造理论和术语。谢家荣也曾指出,匈牙利地质队在这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无数人协作努力的结果。而在那个艰苦而特殊的年代里,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地质学家们,推动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