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的长河中,东北边防军的成立历程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这两支部队虽然都以“东北边防军”之名被称呼,但它们之间的实质内涵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第一支东北边防军起源于此前的奉军。1928年,奉系大军阀张作霖去世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任,成为奉军的少帅。在内外压力重重的背景下,张学良做出了战略性的决策,选择了投向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完成了东北易帜的历史性转变。随着这一变化的完成,奉军被重新整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其编制中包括了25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和10个炮兵团,由张学良担任司令官,统领这支地方武装力量。
第二支东北边防军则是在1950年正式成立。当时,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军已在仁川成功登陆,战火迅速波及至中国东北的鸭绿江边。在这样的紧张格局下,我国决定建立一支专门力量,以维护东北边防的安全,而这支新成立的部队外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这支守卫着东北三省的军队,主要由先前的四野部队改组而成,其中包括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以及炮兵第1师、炮兵第2师和炮兵第8师,合计约25.5万人。这些部队分驻在凤城、辽阳、丹东、通化和本溪等重要地区,肩负起了保卫国家东北边疆的任务。
东北边防军的指挥官为粟裕,副指挥官与副政委则分别是萧劲光和萧华。这三位将军被最高指挥部一致指定为东北边防军的最高军事与政治领导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未能实际履行职务。粟裕因身体状况无法赴任,而萧劲光和萧华则投入到海军和空军的建设中,最终没有前往东北实施职务。如果在东北边防军成立之际,粟裕将军能够如期抵达东北并履职,那在1950年10月,他是否可能带领这支部队参与朝鲜战斗,成为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呢?欢迎大家就此展开讨论。
在近代史上,这两支东北边防军在面对侵略者时却展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张学良所领导的东北边防军,在民国时期可谓是一支雄厚的地方武装力量,拥有二十万军人的庞大规模。然而,到了1931年9月18日,这支武装在面对关东军仅两万余人的攻势时,选择了不抵抗的策略,最终导致短短半年内,整个东北三省的辽阔土地被侵略者所占领,惨痛的后果令人唏嘘。
至于东北边防军为何会选择不抵抗,或许只有张学良能够给出答案。有传言称,他在南京的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作为缺乏实战经历的将领,张学良面对此情此景,自然不得不听从蒋的指示,选择撤退,放弃抵抗,撤离东北三省的战场。
反观由人民解放军所组建的东北边防军,当侵略者的火焰逼近中国东北边界时,最高指挥部迅速采取行动,整军备战,并调动了战斗意志最为坚韧的38军、39军和40军前往东北,构建起东北边防军,以保卫国家的安全。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最高军事指挥部在1950年10月做出了出兵援朝的重大决策,之前的东北边防军也被改编为人民志愿军,他们是首批进入朝鲜参战的部队,也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与美军进行殊死搏斗的主力战斗力量,成为守护国家的一把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