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秦人血战娘子关:师长一夜白头,团长违抗军令丢失阵地被枪决
抗日怕流血,何必出潼关
“去年,西安义举是为了请缨抗日大计,今日天遂人愿,我们站到了痛击日寇的核心阵地上,服从命令,为国尽忠是军人的天职,任何人勿生贪念,后退者斩。” —— 陆军第17师师长赵寿山
乏驴岭的名字源于古老的传说,据说张果老曾骑驴途经此地,因疲惫不堪而困于此,因此得名。这片山区,地处娘子关下的第一门户,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历史上,乏驴岭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欲夺娘子关,必战乏驴岭”。守住雪花山,便能确保娘子关的安全。
赵寿山,1913年毕业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曾任冯玉祥的少校参谋,之后历任杨虎城部南阳城防司令、汉中绥靖区司令、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17师师长等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随蒋介石前往南京,临行时,留下手令,由杨虎城指挥东北军,并主动将延安交给了国民党。那时的东北军兵力庞大,达到25万,这些部队经过拆编与调整后,形成了各个散乱的单位,而赵寿山的17师则成了其中的主力之一。
1937年7月21日,赵寿山在河北保定参与了新安镇一线的阻击战以及漕河、孚河等地的战斗。到了10月,日军的精锐部队——龙山师团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拥有工兵、骑兵、炮兵等多个兵种,并且有着强大的火力支援,包括轻重机枪、步枪、炮弹、车辆和多个空军轰炸大队。
赵寿山所领导的17师几乎全由陕西三秦子弟组成。这些士兵大多是临时征召的,未经过系统训练,战斗经验几乎为零。由于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他们的装备极为简陋,甚至使用老旧的汉阳造步枪,时常出现卡壳、拉不开枪栓等问题。再加上,雪花山与乏驴岭一带的地形全是坚硬的岩石,修筑防御工事极其困难。然而,秦人以吃苦耐劳而著称,即使装备差,条件艰苦,士兵们依然能坚守阵地。
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势,阎锡山决定亲自坐镇指挥。10月6日,阎锡山与卫立煌、傅作义、朱绶光一同返回太原,和周恩来以及空降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黄绍竑共同商讨制定了娘子关保卫战的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中央军以及陕军共动用了五个师,约十万人马,赵寿山的17师则设立指挥部于乏驴岭村,距离娘子关约十公里。
赵寿山原本在庐山军官训练团接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不仅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主动请缨参与抗战的人,甚至被蒋介石称赞为“抗战第一功”。1937年7月12日,赵寿山从庐山返回陕西三原,立即动员部队准备参战。面对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他发出激昂的誓言:“你们跟我多年,情同手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同赴抗日最前线,准备为国家和民族流血牺牲。我们这些陕西楞娃,离乡背井,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为了抗日救国,收复失地,赶走日本鬼子,让我们的同胞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赵寿山所坚守的正是娘子关的前沿阵地——乏驴岭和雪花山。10月12日清晨,日军第20师团在川岸文三郎师团长的指挥下,向雪花山发起了猛烈攻击。守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利用重机枪和手榴弹成功抵御了日军的多次冲锋。经过两昼夜的激战,日军始终未能突破阵地。为了避免被日军包围,赵寿山果断命令部队分成三路,从敌人后方进行反击。
10月14日夜晚,日军再次组织了约1000人的突袭,试图夺取雪花山。然而,赵寿山巧妙指挥,令中路军104团的张桐趁机反击,日军遭遇重创,最终退兵。尽管如此,赵寿山的指挥体系出现了问题。102团团长张世俊未经请示,擅自带队去打县城,导致阵地上缺少主力指挥官。守军中的一个营因疏于防守,被日军突破。最终,雪花山阵地被日军攻占。
面对局势,赵寿山决定撤退,并下令立即集中力量,在乏驴岭准备新一轮防守。在激烈的战斗中,十七师伤亡惨重。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多次轰炸乏驴岭,将山头削去一尺多厚,依然未能彻底突破。尽管如此,阵地最终还是被日军攻占,赵寿山带领剩余部队退至二线阵地。
赵寿山亲自指挥的这场战斗,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中的一段传奇。战斗结束后,赵寿山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2700人。陕西户县的许多家庭也因此失去了亲人,整个地区哀伤无比。黄绍竑曾称赞赵寿山为“华北战场上,真正抗战的将军之一。”
此次战斗后,赵寿山继续参与了多场重要的抗日战役,并成功领导了高平关伏击、收复郑州等一系列战斗,成为中国抗战中的一员猛将。然而,赵寿山对蒋介石的政策深感不满,早在九一八事变时,他便反对蒋介石的内外政策,认为其忽视抗日。赵寿山在西安事变中,解除了蒋系武装,帮助张学良与蒋介石分裂,为联共抗日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1935年,赵寿山曾悄然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等领导人会面。虽然他最初并不关注政治立场,但蒋介石的种种行为让他对国民党产生了失望。最终,赵寿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一员,为抗日和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4年,赵寿山担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47年进入解放区,最终于1965年在北京病逝。今天,赵寿山的名字依然铭刻在中国抗战史的荣光中,他的英勇事迹成为了后世崇敬的楷模。